高温高湿环境下的汽车试跑:传感器应用与测试方法
1. 引言
高温高湿环境是对汽车可靠性、耐久性和性能的极端考验。在这种严苛条件下(例如环境温度>40°C,相对湿度>80%),车辆的动力系统、冷却系统、空调系统、电子电气系统以及材料都会面临巨大挑战。为了验证车辆在热带、亚热带等地区的适应性,必须在受控的试验场进行专项试跑。现代汽车测试高度依赖传感器技术,它们提供了客观、精准、可量化的数据,是完成高效、可靠测试的核心。
2. 测试目标
在高温高湿环境下,测试的主要目标包括:
-
热管理验证: 确保发动机、变速箱、电池(新能源车)、电机、电控等关键部件在极限工况下不过热。
-
空调系统性能: 测试制冷速度、出风口温度、舱内温度均匀性及除雾/除霜效能。
-
材料与密封性: 验证内饰、外饰、橡胶密封件、线束等在高湿环境下的老化、变形与密封性能。
-
电子电气系统稳定性: 确保各类ECU、传感器、控制器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工作稳定,避免功能失效或误报。
-
动力总成性能: 评估高进气温度、高湿度对发动机燃烧效率、动力输出及排放的影响。
3. 核心传感器应用
为实现上述目标,需要在车辆内外部署一个庞大的传感器网络。
3.1 温度传感器
-
应用点位:
-
动力系统: 发动机进气温度、冷却液温度(进/出口)、机油温度、涡轮增压器壳体温度、变速箱油温。
-
新能源三电系统: 电池包内部多点温度、电机温度、电机控制器温度、DC-DC转换器温度。
-
空调系统: 蒸发器表面温度、冷凝器温度、压缩机出口温度、各出风口温度。
-
环境与舱内: 环境温度、驾驶舱内多点温度(头部、膝部、足部)、仪表板表面温度、座椅表面温度。
-
关键部件: 制动盘/片温度、轮胎胎面与胎侧温度。
-
-
传感器类型: 热电偶(T型,K型)、热敏电阻、红外热像仪(用于非接触式大面积测温)。
3.2 湿度传感器
-
应用点位:
-
环境湿度: 车外环境相对湿度,用于标定测试条件。
-
舱内湿度: 驾驶舱内相对湿度,用于评估空调除湿性能。
-
特定区域: 线束接插件内部、ECU壳体内部(通过布置微型传感器或模拟环境),监测结露风险。
-
-
传感器类型: 电容式高分子薄膜湿度传感器。
3.3 压力传感器
-
应用点位:
-
动力系统: 发动机进气歧管压力、涡轮增压压力、机油压力、燃油压力。
-
空调系统: 制冷剂高/低压侧压力。
-
新能源系统: 电池包内部压力(用于监测泄压阀是否开启)。
-
-
作用: 压力是评估系统工作状态和效率的关键参数,尤其在高温下,制冷剂压力和润滑系统压力会发生变化。
3.4 电流/电压/功率传感器
-
应用点位:
-
新能源车: 电池包总电压/电流、电机三相电流、充电接口电压/电流。
-
传统车: 蓄电池电压、发电机输出电流。
-
-
作用: 监控整车电气负载和能源流向,评估高温下电池充放电性能、电驱动系统效率及电气系统稳定性。
3.5 数据采集与位置传感器
-
应用点位:
-
车辆CAN总线: 直接读取车辆已有的数百个参数(如车速、转速、负载、故障码等)。
-
GPS天线: 精确记录车辆位置、速度、海拔,用于路径分析和数据同步。
-
-
设备: CAN卡、数据采集器、GPS接收器。
4. 测试方法
测试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,结合了传感器部署、特定工况驾驶和数据分析。
4.1 测试前准备
-
传感器标定与布置: 所有传感器在测试前需进行标定。根据测试方案,将传感器精确布置到预定点位,并确保线束固定可靠,避免干涉。
-
数据采集系统搭建: 将传感器信号接入车载数据采集系统,设置合适的采样频率,并完成通道命名和单位配置。
-
车辆预处理: 将车辆置于恒温恒湿环境中静置,使所有部件温度与环境温度一致,确保测试起点公平。
4.2 典型测试工况与传感器数据关联
| 测试工况 | 主要目的 | 核心传感器数据关注点 |
|---|---|---|
| 高温怠速与慢速行驶 | 考验低速下的散热能力,模拟城市拥堵。 | • 冷却液温度、机油温度、变速箱油温、电池温度(持续上升趋势) • 空调高压侧压力、出风口温度、舱内温度 • 发动机转速、负载、风扇启停周期 |
| 高速巡航/高负荷爬坡 | 考验持续高功率输出的热稳定性。 | • 涡轮增压器温度、制动盘温度 • 所有动力系统温度是否达到平衡或触发过热保护 • 电机/控制器功率与温度曲线 |
| 空调全负荷制冷 | 验证空调系统极限制冷能力与能耗。 | • 出风口温度 vs. 舱内多点温度(绘制降温曲线) • 制冷剂高/低压压力 • 压缩机工作电流、电池/发动机负载 |
| 热浸与再启动 | 模拟车辆暴晒后,检验热启动性能及空调快速降温能力。 | • 暴晒期间:舱内/仪表板/座椅最高温度、燃油轨温度 • 启动瞬间:起动电流、发动机参数 • 启动后:前5分钟空调出风口降温速率 |
| 淋雨/涉水后检查 | 验证高湿与溅水条件下的密封性与电气安全。 | • 线束接插件处湿度传感器读数 • 关键ECU的故障码 • (测试后拆解检查)有无水迹、锈蚀 |
4.3 数据管理与分析
-
实时监控: 工程师在跟车或监控中心实时观察关键参数(如最高温度、压力),一旦发现参数超限,立即采取措施。
-
数据后处理: 测试结束后,导出所有传感器和CAN数据。
-
趋势分析: 绘制温度、压力等参数随时间/工况变化的曲线。
-
极限值统计: 找出各参数在整个测试过程中的最大值、最小值与平均值。
-
关联分析: 将空调性能与功耗关联,将动力输出与散热系统效能关联。
-
失效分析: 如果出现故障(如过热报警、性能衰减),通过回溯传感器数据,精确定位故障发生的时间、工况和诱因。
-
5. 挑战与注意事项
-
传感器可靠性: 传感器本身也处于恶劣环境中,必须选择耐高温、防潮、抗振动的工业级产品。
-
数据同步: 确保所有传感器、CAN数据和GPS时间戳高度同步,以便进行准确的关联分析。
-
结露风险: 高湿度环境下,低温表面(如蒸发器、冷媒管路)极易结露,需关注其对电气绝缘的影响。
-
安全第一: 高温测试中车辆部件温度极高,存在烫伤、爆胎、自燃等风险,必须制定严格的安全规程。
6. 结论
在高温高湿环境的汽车试跑中,传感器网络构成了测试的“感官系统”,是获取客观评价依据的唯一途径。通过科学地应用温度、湿度、压力、电性能等多种传感器,并结合规范化的测试方法,工程师能够全面、深入地评估车辆在极端环境下的表现,及时发现设计缺陷,为产品的可靠性和适应性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,最终确保交付到用户手中的车辆能够从容应对任何严酷气候的挑战